“
宗教经验”和“神秘主义”问题,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
宗教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对所谓
宗教经验的心理描述和理论解释,构成了比较
宗教学、特别是
宗教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况,在
基督教新教流行的地区尤其明显。这是因为
基督教新教的基本信条是所谓“因信称义”,主张信教者个人因其对上帝和基督的虔诚信仰而使
灵魂得救,因此,新教神学不注重外在的
宗教仪式的意义,而特别强调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对于上帝和基督的精神体验和情绪感受。十九世纪新教神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及其后来的追随者奥托就把
宗教信仰者个人对神的依赖感、敬畏感之类
宗教感情和
宗教体验,视之为
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奥托在1917年所写的《论神圣观念》中说,任何
宗教都是人与神的相会,以这种人神相会的直接的、神秘的体验为基础而产生的对神的恐惧、战慄、欣喜和虔敬等感情的
交织,构成了
宗教的核心。奥托《论神圣观念》一书对西方
宗教学和
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很大,被译成
欧洲所有的语言,仅在
德国就再版了三十多次。不少神学家都认为人神会合的
宗教体验具有直观的真实性。他们强调这种
宗教体验对于
宗教信仰的重要意义,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所谓“经验主义神学”。标榜客观主义的一些
宗教学家也受此种影响。当代著名的
宗教学家、美籍
德国人瓦哈在其《
宗教社会学》中宣称,
宗教中的决定因素不是其处于不断改变中的思想、礼仪和制度,而是“人与神结合的
宗教经验”,它是
宗教之最深奥的来源,它决定
宗教的各个方面。他把“
宗教经验”作为全部
宗教现象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而把其它一切
宗教现象(
宗教观念、
宗教行为、
宗教制度和
宗教组织等)说成是
宗教信仰者个人的
宗教经验(特别是
宗教创始人的神圣经验)之社会
表现形式。瓦哈的《比较
宗教学》一书的格架,就是按此构想构造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