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新
中国成立、文革结束,是宗家庄年画发展的起伏波折时期,这个时期宗家庄年画整体式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们无心赏画、买画,加之这一时期胶印年画出现,对传统
木版年画造成冲击,宗家庄的年画生产随之衰落,大批作坊倒闭。1949年以后,生活稳定、政治太平的新局面,为宗家庄年画的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部门对之进行改造、革新,
创作了一批新题材的年画,宗家庄年画出现短暂恢复。195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对全省
木版年画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通知》,各地相继成立年画组织,平度也成立“宗家庄
木版年画社”,由生产队以集体形式组织年画生产。各户将年画版租给生产队,按一季(一冬)收取租金。生产队购买
纸张、颜料等,按年画版的数量分发到各户,各户
印制完成后将年画上交生产队,由队里集中进行销售,村民按
印制张数得到加工费。1956年至1959年,山东省文化局、省文联曾多次组织年画工作队深人基层,
创作新年画,向建国十周年献礼。1964年
创作的一批“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民兵军事演习等内容的新年画,获得好评。但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
十年动乱时期,民间年画被斥为“四旧”,大量年画版,或被政府收走销毁,或年画从业者出于害怕自行销毁,宗家庄千余块版被毁于一旦。宗学𨱅
创作的三幅代表性时事年画原版也在这一时期毁坏,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虽然年画生产在这段时期内被明令禁止,民间过年贴年画的风俗却没有改变,于是部分年画转人“地下”生产、买卖,年底
商贩悄悄与印家接头购买,然后再零卖给百姓。这种“地下”生产时期,毕竟受限较多,产量规模都很小。文革结束后,政策放松,宗家庄年画经过改版后转为公开生产。这次改版将一些原本被认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图案更换为当时较为流行的图案。比如将灶
马上的“
麒麟送子”图案改为工农兵形象,将围桌上的“
八仙”图案换为“恭贺新春”等字样。此次改版年画并未得到百姓认同,如同昙花一现,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