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是胶东独特的
剧种形式,大约形成于清咸丰至
光绪吋期。主要在潍坊、
青岛等一带流行。早期茂腔唱腔口语化,筒单易懂,易学易唱,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慢慢融合当地方言俚语、音乐、民间小调等元素,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唱腔
风格,其表演方式多为在集市、广场等人员密集地带撂地演出。如搭一个简单的舞台,或者择人员密集一隅,几个
演员,毛巾往头上一扎,在脸上涂抹各种颜色的粉墨,手拿叶琴,轻敲竹简板,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情节辅以简单的动作,当地民众将此称作为“盘凳子”。由于艺人在进行演唱时,脚部动作会扬起尘土,因此,当地民众也将此类表演称作为“蹴拉布土”。他们的演出剧目贴合日常生活,简单易懂,为观众所喜欢,成为当地很多老百姓,包括年画艺人的公共娱乐。如高密夏庄北村著名年画老铺号“万顺”第四代传人齐继仁(清末),同顺李记老铺号第五代传人李兆禄(清末
民国),姜庄棉花屯著名
老字号“立兴”
创始人唐希斤(清中期)、姜庄李家庄著名老铺号“增顺”
创始人胡锡淇(清末
民国)个个都是戏迷。集市、村头结婚请人搭的戏台子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
戏曲场景回来就成为了他们
创造“戏头”(当地对
戏曲年画的称谓)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