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宋以降,
中国画坛
大都被
文人画所主宰,但文人情趣只能满足一些达官贵人、
上流社会的消闲需求,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力量的劳动人民大多得不到这种精神享受,在画坛上也没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有着一定
技艺的高密民间
画工受谋生本能的驱使,加之自身主体审美意识的凸显,他们敏锐地觉察到,在大雅之堂没有他们的地位,可在劳苦大众中争一席之地;在绘
画工具、条件上不能与
文人画相匹敌,可在审
美感觉上顺应自然的实用性上一显身手;在绘画手法上不能精雕细琢数月磨一画(族影除外),可在
美感、
风格、效率上拼功夫。于是,以传统
文人画风花雪月、传说故事之类题材为雏形,以庙宇壁画、家堂族影为最初表现对象,以墨色为主、泼写兼合为基础
画风的扑灰年画便产生了,并迅速占领了农村阵地。艺人们由此而打开了一扇谋生与施展
才艺之门,也为扑灰年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