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刺绣种类繁多,人们常以地域的名称来命名一个
绣种。对于
京绣,顾名思义,即
北京地区的
刺绣业的统称。
京绣是人们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北京地区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历史上,
京绣作为御用
绣种,由于
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服用者的特殊性,使得
京绣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时期
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格。早在
辽代,《
契丹国志》中记载当时的
燕京“
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名噪一时。明代以后,
京绣的
针法、
技艺、用工、配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尤其在清代
京绣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京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皇城根儿下的民用
刺绣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间的
京绣则彰显出“
京味”的特色。后来,
京绣与
玉雕、景泰蓝、
雕漆、
象牙雕刻、
花丝镶嵌、
金漆镶嵌和
宫毯并称为
北京传统工艺的“
燕京八绝”。在历史的沿革中,它们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宫廷要求的审美标准和近乎苛刻的制作要求下开创了
中国传统工艺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和工艺文化。清末
民初,随着封建王朝的瓦解,
京绣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
生根发芽。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
京绣为主的
北京手工业成为当时出口创
外汇的主要项目,同时也滋养了一大批
京绣手工业者。20世纪
八九十年代,在当时兴起的定制服装中,
京绣在服装设计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步入现代社会,随着
京绣使用者的不断减少,加之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到来,号称“
燕京八绝”的
京绣发展态势逐渐式微。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纷纷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
中国,随着国家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的不断深入,
京绣在2009年被评为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再次受到民众的关注,
京绣传承人纷纷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对
京绣的
技艺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应用和宣传。目前,在政府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下,
京绣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