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
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
农民起义不断,财政恶化的
明朝开始走向衰亡。据《杨氏宗谱》记载,“宗谱之亡,亡于明季鼎革之前,谨按崇祯己卯(公元1639年)大兵略地,济南陷流寇窃发二东之罹害也倍酷。
壬午(公元1642年)冬,大兵自登莱西返,土寇少靖。至癸未(公元1643年)二月间,曹滕之寇自青郡来者,抢掠村落,室无瓦全。继又有于七之乱(公元1648——1661年)寒亭以南尽为灰烬矣。我村首当其冲,死绝逃亡,其仅存者半喘息于烬余之际”由此不难想象,杨家埠年画业在明代末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用辩证法的思想看问题,长期的战乱也给杨家埠
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一批幸存的老艺人为了谋生被迫流亡到其他地方,吸取了各个地区年画的
技艺及特色,有利于杨家埠年画博取众家之长进行改造和创新。另一方面,
长时间的战乱使杨家埠年画业处于歇业的状态,这也把艺人们从繁忙的生产经营中解放出来,潜心钻研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有利于杨家埠年画进一步发展。所以,当
明朝灭亡,清统治者建立了政权后,在社会相对安定的大环境下,杨家埠年画迎来了一个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尤其以清代初期和中期
表现的最为突出,具体有:受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影响,杨家埠年画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这一时期的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耐人寻味;在画、刻、印、染的传统
技艺的基础上,受各个地方年画技术的影响,杨家埠艺人们对其年画的生产工艺和制作设施进行了改良,使杨家埠年画的质量做工更加精良,画面更加生动形象,符合了老百姓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这一时期年画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张贴方位更加全面,住宅
庭院的各个地方都能见到年画的身影,
表现出的艺术特色更加成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清代中晚期,杨家埠年画的革新主要体现在经营销售方面,其销售范围更加扩大,
销售量急剧攀升,销售方式更加多样,并出现了专门从事管理杨家埠年画生产与销售的画行以及在外地经营的画庄,使杨家埠迅速成为全国的三大画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