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至十五世纪的
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民族主权逐步加强,天主教会内部矛盾加剧,
教廷更加腐败,文艺复兴的反封建思想广泛传播,
宗教改革的条件渐趋成熟。开创
欧洲文化新时期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为
近代文学、艺术、教育、
哲学和科技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却是一个局限于知识阶层的运动。新的时代精神在
宗教影响深厚的广大群众中的
表现——
宗教改革,则既是反对罗马
教廷、改革
基督教的大规模运动,又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政治内容,所以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参加。十四世纪时,
英国的威克里夫提出建立民族教会,反对
教廷征捐,拥护他的
学说的罗拉德派积极参加了1381年的
农民起义。十五世纪初,捷克的胡斯也提出类似主张,否认教皇的最高权力,要求改革教会。1415年他在康斯坦茨
宗教会议上被判火刑,激起了持续十余年的胡斯战争。威克里夫和胡斯的主张影响了十六世纪的
宗教改革。1517年,
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对
教廷兜售赎罪券的做法,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
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运动的主要纲领有:反对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主张以“圣经”作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强调
教徒个人“因信称义”,直接与上帝相通,不需教士作为中介等等。
德国的广大农民、平民、市民和部分封建主参加了运动。其中以闵采尔为代表的平民革命派积极参加并领导了1524年至1525年的
德国农民战争。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建立了适合部分
诸侯和市民需要的新教会。1541年,以加尔文为代表的激进派在日内瓦进行改革,建立了长老制教会和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加尔文以“预定说”为核心的神学理论十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迅速传播到
西欧和
北欧的广大地区。他的
宗教改革成为“
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
荷兰摆脱了
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法国的加尔文
信徒“胡格诺派”经过长期战争,赢得了
宗教信仰自由。在
英国,从亨利八世直到伊丽莎白一世,经过长期的反复斗争,自上而下的
宗教改革终于成功,确立了
英国国教会的地位。
北欧各国也相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产生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等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沉重地打击了关主教会和封建制度,对
欧洲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恩格斯称之为
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这次决战之所以采取反罗马教会的形式,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在每个
国度内起来和也俗封建制度作斗争,就必须首先摧毁把封建制度神圣化的神圣组织——罗马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