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
土家族织锦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人员为工艺
美术界的专家学者。1968年
湖南省工艺
美术研究所对
湖南省龙山县
土家族织锦就曾进行过实地调查,在这一时期还“出版了
土家族织锦的传统图片”。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领域有所拓展,研究性论文成果主要为
土家族织锦的归纳与总结性论述,先后有1984年尹素卿的《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和1987年吴正纲的《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影视作品有1986年上海科教电影
制片厂拍摄的《
土家织锦》;文学作品有1988年
土家族作家
张心平论述
土家族织锦大师叶玉翠一生的纪实性传记《
土家织锦与叶玉翠》。90年代的研究性论文虽然不多,但有2个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性论文方面主要有朱世军的《
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源流、特点及功能》、叶立东的《试论
土家织锦的“卐”
图纹》。1992年
湖南工艺
美术研究高级工艺师宋定国完成的
土家族《双面
织锦技艺的研究》课题并获国家专利;1994年
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在左汉中主编的《
湖南民间
美术全集•民间
织锦》一书中发表的《
湖南民间
织锦》一文影响颇大。21社纪初期,自2002年后
土家族织锦研究逐渐兴起,研究视角由初期的单一量少的特点转为多样化的视野,开始从审美、艺术、文化
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代表性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有四川
美术学院钟茂兰教授2002年撰写的《民间染织
美术》对
土家族织锦进行了相关概述;另一课题为2004年辛艺华、罗彬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艺术科学课题《
土家族民间
美术》,它是一本全面论述
土家族民间
美术的专著,第二章对
土家族织锦的图案有专门性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其他研究性成果还有向龙、彭华的《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西兰卡普简析》、田少煦、胡万卿的《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李敏的《鄂西南
土家族织锦文化
遗产保护》、单海鹰的《论
土家族民间
织锦中的
动物造型》、《从西兰卡普谈
土家族的审英意识》。2005年在
湖南龙山里耶古镇召开了“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
土家织锦保护与开发研讨会”。在2004年与2005两年间召开的重要研究性会议上还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黄柏权在民族服饰与文化
遗产研究—
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中发表的《
土家族织锦的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启示》和王小雷在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再生》。2006年因
土家族织锦技艺成功入选我国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关
土家族织锦的研究在2006年至2010年间进入全盛时期,研究成果颇丰。其中这一时期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以专著形式产生、同时在各科专业的学位论文上也有了体现。有关
土家族织锦的专著主要有
湘西民族学者田明所著的《
土家织锦》、《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两本著作、龙湘平编著的《
湘西民族工艺文化》、
张心平主编的《
湘西民间工艺
美术精粹》以及王文章主编、
中国艺术研究院金萱整理的《西兰卡普的
传人•
土家织锦大师和传承人口述史》一书,其中《西兰卡普的
传人•
土家织锦人帅和传承人口述史》对传承人直接和调查,在传承研究方面有较大分量。在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人员有中南民族大学的冉红芳、
湘西学者田明。冉红芳先后发表《
土家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以叶家寨为个案》、《当代
土家族织锦文化变迁的
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湘西地区学者田明在专著后发表了《艺术
人类学视野下的
湘西芭排与西兰卡普》论文。学位论文方面有10篇,代表性的有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
金萱的《
湘西龙山地区
土家族传统
织锦研究》该文通过参与课题赴
湘西实地开展调查,特别是在龙山地区的调研中获取了大量布价值的信息;湖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蒋莉的《
土家族织锦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围绕
土家族织锦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论述。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邓丽也先后发表3篇论文专门探讨
土家族织锦的图案方面的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向开瑛的硕士论文《论
湘西土家织锦的特征与传承》从
湘西土家族织锦艺术的形成及特征入手,着重通过多方分析旨在为
湘西土家族织锦的保护和开发方式寻找方法。同为设计艺术学专业的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彭以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刘霞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彭以的《
土家织锦纹样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从
土家族织锦图案来思考现代设计中那些理念和元素的借鉴;刘霞的《西兰卡普
技艺之启承-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把
土家族织锦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进行思考,分析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探索传承中的缺陷以及应对措施。《
湘西土家织锦图案的艺术研究》又是把
湘西地区
土家族织锦作为考察对象,从图案上进行研究的又一作品。期刊成果这一时期也较为丰硕,据笔者目前所掌握资料来看,共有29篇,如《
土家族织锦文化变迁及其动因分析-以
湖南叶家寨为例》、《
土家族织锦的造型语言与审美特征》、《
土家族织锦构成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可见性探索》、《解读
土家织锦在人生礼仪中的应用特征》、《浅析西兰卡普的造型特征-以鄂西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例》、《透过“西兰卡普”解读巴人服饰文化》、《西兰卡普图案艺术探析》、《恩施
土家族织锦色彩探微》、《论
土家族织锦的装饰性
色彩表现特征》。2010年后的
近几年还有了有关
土家织锦传承方面新的研究出现。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石庆密的《信息技术视域下
土家织锦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建构》强调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使
土家织锦的自身文化价值得到丰富和扩展。李军的《
土家族织锦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
土家族织锦保护所做的专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专业硕士李艳芳的《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是2011年11月龙山县确立为国家级示范性生产基地后的成果;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冉红芳于2013年发表的《新
中国成立以来“西兰卡普”研究述评》是多年来对我国
土家族织锦研究的成果积累于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