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所谓“畲山为田”,在水族地区,实际上就是“烧山开田”的形象描述。这种方式是水族社会长期以来进行山区梯田开发的基本模式。水族先民初到月亮山地区时,其社会的发展水平处在青铜器时代,他们所使用的铜制生产工具无论在锐利还是耐用性方面,比起后来的铁制生产工具来,都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必须借助火攻来清除开发地上的大量
草木。这是最初进行烧畲的主要原因。长期烧畲的结果,使人们获得了对土地肥力的知识与经验,烧畲不但可以清除开发地上的
树木、杂草,而且通过烧畲,取得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力。后来,铁器的传入,虽然向人类提供了先进的开发自然的“锋刀利斧”,但人们先前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开发的文化模式,而被长期延续。榕江县的水尾、兴华,都匀市套头地区的富河,福泉市的陆坪镇等地的水族民族学资料表明,这种烧畲与传统意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刀耕火种”,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知道,“刀耕火种”是一种以经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的游耕农业,它通过轮歇与丢荒来调节自然植被和恢复土地肥力;居无常所,迁徙不定,是这种“刀耕火种”农业居民的显著特点。很显然,水族社会在发展的历程中,也经历过迁徙,但水族却不是一个迁徙无常的民族,她的迁徙主要
表现为由于人口扩大,部分人口不得不向外寻找拓荒处女地和重新拥有可耕地的过程。因此,这种烧畲也更多地体现为人们开发耕地以及耕地面积因烧畲的不断重复进行而逐渐扩展的过程。烧畲之后的土地,
第一年不用翻耕,直接在这些火烧地上种植小米、包谷等旱地作物,第二年再进行翻耕,但仍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经过几年耕种之后,人们会根据耕地周围的环境所提供的水源大小来决定,是将烧畲地开辟为水稻田,还是留作永久性的熟土旱地,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也有部分水土不易保持的烧畲地被自然丢荒。一般说来,由于水族地区丰沛的降雨以及生态植被系统所提供的水源条件,都会促使人们将这些烧畲地开辟为水稻梯田,只有一小部分缺乏水源灌溉的烧畲地成为熟土旱地或被自然丢荒。这种烧畲过程,很显然是梯田开发的过程也是水族人民藉此而拥有永久性耕地的过程。另外,与“刀耕火种”为生计方式的居民先据有坡头或半山腰的开发方式不同,水族的这种烧畲,一般从山麓开始,新的梯田开发出来之后,人们会根据该山坡水源出水位置与梯田位置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在梯田之上进行新的
一轮烧畲。如果水源出水位置远远高于梯田的,那么梯田上方仍然会进行新的
一轮烧畲,烧畲垦种几年之后,烧畲地也仍被开发成梯田;如果梯田的海拔位置已经接近水源的出水位置,那么,这种烧畲就会自然停止,梯田之上的有限生态植被系统也会被严加保护,以便生态植被所涵养的水源能够保证对山下所有梯田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