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秦汉时期,大陆东南沿海聚居着称为“百越”的土著居民,其中居住在
福建境内的土著民族被称做“闽越”,他们长于舟楫,并把蛇作为与本
氏族有着特别
亲缘关系的“灵物”,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即表述了闽越人的这种蛇图腾崇拜观念。从晋代开始,汉族移民大量迁入
福建,由此将
中原文化带入
福建,促进了
福建地域文化与年节风俗的形成。历史上,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
福建,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这八姓多为
中原的簪缨世胄,他们为避“永嘉之乱”而携家眷、宗族、部曲、
宾客进入
福建,大大增加了
福建人口。第二次是唐代陈元光开发
漳州。
漳州改变了
昔日獉獉狉狉的状况,地方社会迅速发展。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率军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与其兄一起率领
中原人马五千余入闽,在
福州建立政权,后被封为“闽王”。他为治理
福建作出了卓越贡献,使
福建在
中原动荡之际成为东南一隅的富裕之邦。第四次是宋室南渡前后,北方百姓为避战乱,再次出现南迁浪潮,大批人扶老携幼入闽,使得
福建人口急增。这四次大规模移民和其他时期陆续进入
福建的大量移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
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民风民俗,加快了
福建的开发。特别是唐、五代时的两次河南籍移民的迁入,更是直接地将
中原“河洛文化”带入
福建,促进了
福建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形成。闽南话至今还被称为“河洛话”,也被古汉语学者誉为唐代
中原古音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