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步:将在纱锤上的纱转移成纱束,是第一次倒纱。纱束经浆漂后,转移到竹纱篓上用于上
织机前排纱,是第二次倒纱。竹纱篓为圆筒形,上端收缩成半球顶,筒直径为15厘米左右,置放于地稳固,排纱时绕在其上的纱可以顺着篓
牵引出来,不需另配转轮
装置。既简便又好用,故
侗族广大地区多用此作排纱的绕纱工具。由于纱轴很重,在排纱过程中,需要多人协助配合操作。同时,卷纱时要用力将纱绷紧,故而纱轴两端用绳系于什、木扁担,挂在卷轴者的腰上。一人用纱篦梳理出一段纱;卷轴吝两手各握卷轴两端的轮辐卷动;另一人背上
口袋,内装
竹片,不断将
竹片一片片间隔夹入卷轴上的纱层,使卷裹的纱层分层
隔离而不错乱缠结;另有若干人分段扶持长长的纱束。在牵纱的过程中,要用刀篦来排纱,刀篦学名“抒”,一部
织机需用两个,一为
丝线篦齿,一为竹丝篦齿。每支纱穿过一个篦齿得以梳理,前吝还使纱两两上下交叉,形成夹角,使
纬纱从中穿过而
交织。排纱是将
牵引排列好的纱卷到
织机的纱轴上,其间不断处理
毛刺、断纱等疵病。排好纱后,就可以织布了。织布都是个人操作,而排纱要多人帮忙。
纺纱机一般纺
幅宽约40厘米宽的布。排列好40厘米宽的纱卷到
织机的纱轴上,
经线纵排铺在
织机上,
纬线装在梭盒中,每穿一根
纬线,用木夹压紧纺织,在秋收后至春耕前这段农闲时间通常
侗族妇女织布时间最为集中。而且,刚好
秋天摘棉,有了新棉,便开始
纺纱,一年所需的纱
大都在
春节前后纺完。
春天织布繁忙,
侗族妇女喜欢几个人聚在楼上织布,边织边谈笑,心情愉快,又能提高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