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姑娘开始学习纺织、
刺绣后,每人都要积攒几匹侗布和各式
织锦、花带、绣品,一旦到了社交年龄,这些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便会成为姑娘们与罗汉交往的信物。
侗族村寨一年四季的节庆不断,节庆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习俗,凝聚了民族精神,更为年轻人提供了社交机会。吃相思(又称为“月也”)、踩歌堂、三月三、赶歌坪、芦笙节等等一系列的民族节日,多以集体做客的形式来促进村寨间的情谊,主客寨间的年轻人通过对歌、赛笙、
舞蹈、唱戏、野餐、
斗牛等各种形式的娱乐和竞技来相互结识,建立感情。如果在活动中找到了意中人,罗汉们便会“借件”或“借把凭”(对歌),姑娘则含羞作答:“哥要借件哥莫忙,
棉花还在土头黄,
细布还在布机上,帕子还在染缸房。”实际上,她早有准备,在几个回合的盘问、唱答后,便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侗帕、
腰带、鞋垫等
织绣品送给对方,当做定情的信物。正如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记载的:“……峒女……三三五五,彩芳拾翠于椒水湄,唱歌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表达了
侗族青年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爱情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