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
明朝后期的
徐光启曾记载“北土吉贝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嘉靖《常熟
县志》也曾说“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贾于
齐鲁之境什六”,“工粗而杂恶者亦售”。万历《兖州府志》亦云“服食器具,鬻自
江南者什之六七矣”。都反映了虽然
山东地区的
棉花产量巨大,但是
棉纺织业或者并不发达——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是显然在
明朝中后期沿
运河的济宁、菏泽一带的
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嘉靖《濮州志》记载当时鄄城“土人善为布,其坚密不在南织卞,公私皆便之。”万历《滕
县志》描写紧邻今天济宁的滕州地区“妇女缉布,夜纺车之声比屋相闻。”明代思想家吕坤记载的济宁邹城植棉的事例,则说明了当时鲁西南地区
棉花种植和
棉花纺织业发展之快。万历年间,邹县(令济宁邹城)知县徐守思见“邹民不织而资布于邻”,乃令有地百亩者“种木绵十一,又教以种法。至秋而绵成,又限以纺期,稽其匹丈,亲下闾阎视勤惰而赏罚之。
明年,邻不来鬻布。又
明年,有鬻布于邻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