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交通基本上靠水运,古代的地域划分
大都以水源为界。江河源头从原始荒蛮、溪谷纵横的高山台地发源。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信息闭塞之地多为西南少数民族的栖息地。
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交通、民族迁徙有着难以叙述的地缘联系。
湖南地形地貌按专家的说法是:一个以洞庭湖为中心的马蹄形盆地。东、南、西三面为山地和
丘陵,中北部低缓,东有罗霄山脉,西有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南都边缘山脉是南岭山脉的一部分。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湘资沅澧四水归一于洞庭湖,就像一把大扫帚由上至下,由北向南,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四支主干。相对于古代交通,
中原及荆楚平地向西南的水路交通,除了万山壁立的三峡
长江,最为理想的水路就是以洞庭湖为起点的湘资沅澧四条江河了。澧水及沅江酉水西接武陵台地巴蜀,酉水是
土家族的母亲河,沅江上的五条支流,古称“五溪”,为“五溪南蛮”之地。从地理位置看,如将这四大
织锦原生产区相连成线,在
湖南的地图上就形成了一个“L”形线,也正好处在
中国“西南语系”的一条分布线上,也正好是西南少数民族与
中原汉民族区域接壤的前沿交接线。
湖南省西南沿线也是古代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交融的前沿线。沅江几乎覆盖了整个大
湘西,大
湘西主要聚居着土家、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当代著名的
民俗与建筑
前辈学者张良皋先生在其《武陵土家》一书中称这一地域以鄂西
湘西北为核心区域,包括整个
湘西自治州,川东酉水土家在内的
土家族地域为“桃源地貌”、“人世仙居”、“历史冰箱”的“
民俗宝库”。并在其为辛艺华,罗彬所著的《
土家族民间
美术》一书的序二文中将北起大巴山,中经武陵,南至南岭的这一地域延绵称为中华“文化沉积带”(张正明先生语)。对这一“L”形前沿线的理解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湖湘土家、苗、侗、瑶四个民族
织锦和湖湘民间手工艺及“湖湘文化”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特殊
人文气质,特殊文化现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