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大部分
瑶族仍居住在高山上,“依深山以居”,“邃崖绝,人迹罕到之处,傜人居焉”。或“居深山中”,“幽僻阻险,皆诸傜蟠据”。
广西富川、恭城和湖南江永等地的平地瑶则多居
平坝或山朝、山脚。大多仍聚族而居,“自为村落”。同村的人大多同姓,且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如
民国年间,居住在
广西大瑶山内的花蓝瑶主要聚居在三桑、门头、古浦、大橙、六巷,有胡、相、蓝三姓氏,胡姓主要聚居在门头,王桑,相姓主要聚居在古浦、大橙,蓝姓主要聚居在六巷。除湘桂边界的平地瑶外,大多数
瑶族村寨为十户到三十户之间,有的村寨甚至只有几户人家。据庞新民先生调查,
民国年间,
广西大瑶山内的茶山瑶村寨,每村五十户以上的村寨有一个,四十至五十户的有三个,三十至四十户的有一个,二十至三十户的有二个,十至二十户的有四个。茶山瑶过去是大瑶山内的山主,拥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并已定居,故村寨较大,户数较多。而仍处于刀耕火种的盘瑶情况就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