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族花腰的《家谱》和《指路经》中可考证,“花腰”源自昆明滇池周边,是“纳特笃依若”(从纳特分出来的)。据《六祖分支》记载:“笃慕的六个儿子,以两个为一个联盟的形式,分居各地,向四方发展。”其六子分别是:武、乍、糯、恒、布、默,其中武、乍迁往滇中,向滇西、滇南发展;糯、恒迁往昭通,后又进人凉山;布、默迁入黔西北地区。因此,聚居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的彝族“花腰”,追根溯源,属笃慕六子中武、乍联盟的后裔。这与
汉文史迹大体吻合:元明清时
汉文记录“花腰”叫“罗婴”或“鲁屋”。《风俗•种人》(
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尼苏(花腰),居永平里,服食
器用与罗倮同。
读书犁田,性情较醇。
近代屏边、龙武(指龙武县)、石屏、新平、双柏、牟定、永平、
云龙、昌宁等地有一部份彝族自称‘尼苏婆’,而汉族则称‘罗婆’或‘鲁屋’,即元、明以来,从
武定迁出的‘罗婺’或‘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