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
道教著名学者有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杜光庭等人。成玄英用
道教解说老庄,认为“道”是至无、冥寂、不生不灭,要体会它不能滞于有与无,亦不可滞于非有非无。这种“遣之又遣”、“玄之又玄”的“道”叫“重玄之道”。人如“与道为一”,就能“不复生死”。王玄览进一步援佛入道,说:“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三世皆空”,人们如能灭“知见”达到“坐忘”,即可“解形至道”。同马承祯以为人心原“以道为本”,由于“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已久,遂与道隔”,如能“净除心垢”,达到“坐忘”的状态,则可得道,此时“身与道同,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无法而不通”。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原修行于天台山,晚居
青城山,对
道教经典、
史迹、仪则多有论述,著《广成集》等。五代
道士谭峭,嵩山学辟谷、养气、炼丹之术。著《化书》,认为世界起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遂有万物,最后复归于“虚”。政治上提出“均其食”的主张,向往“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