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在年俗中
表现得尤为明显。且看高密籍著名作家莫言是怎么回忆当年家乡的大年夜的:“那时候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上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
火苗颤抖不止,照耀的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
晚上母亲就已经反复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
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
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
棉花柴或者豆秸。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饺子下到锅里去了。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里盛了
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
杆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
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孩子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的
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这样的年俗就是传承孝文化的一种形式。那扑灰年
画家堂便起到了很重要的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