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
山东各地区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鲁锦的
纹样和
织锦的
技艺也在经济大潮的涌动挤压中面临着日趋减少、消失殆尽的状况,对
纹样和
技艺的整理工作迫在眉睫。鲁锦的
纹样号称有1990多种,但现在真正有据可查的不过一二百种;
纹样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会更为有效地考证鲁锦的历史文化渊源。鲁锦的
织造技艺也濒临着消亡的危险,在当地30岁以下的
织女已经很难找到,如何将
技艺传承下去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做好对
织锦工序的记录工作,这种记录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还应该有
影像上和
技艺上的继承。研究鲁锦的
纹样、记录鲁锦的
技艺是鲁锦能否被大众接受,能否继续生存下去,以及能否真正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喜洋洋”和“儒雅清风”桌旗餐垫产品的基材选用上,使用了
染色棉和原色生态棉两种不同视觉感受的
棉花,
织造上运用了鲁锦的包花
技艺,并在
织造的过程中控制
经线的疏密度,从而形成了“喜洋洋”
经纬色互融,“儒雅清风”正反
阴阳的不同视觉效果,以进一步表达不同主题的不同艺术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