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梵我合一的神秘主义世界观,导致古代
印度人的瑜伽修行术。据《斯维多斯梵
多罗奥义书》,瑜伽修行的目的就是认识梵,使自己的光与梵的光统一起来,消除无明,超脱羯磨(业报)。修行者端然正坐、静心冥想、控制感官和呼吸、驯服心猿意马。使心灵转向内心、集中冥想梵。据说,通过这些过程,就可在心象中见到梵的标志,实现
灵魂(自我)从肉体的解脱,免除疾病、老和死,并得到心情愉快,神清气爽、语音美好的感觉和体验:“正像一块弄脏了的
金属一样,一当把它擦洗干净,它就闪闪发光。寓于肉体中的自我,一旦实现了自我的真理,就会失去他的痛苦而成为极乐的发光体。瑜伽通过实现自我本身的光明而直接经验到梵的真理。它摆脱了一切不净——它就是纯净、无生、光明。”
印度宗教把瑜伽修行术看成是获得梵我合一的神秘体验的一种方式。按照艾尔渥德的观点,古代神秘主义的发展顶峰就是
佛陀,
耶稣、
穆罕默德等
宗教创建人的出现(他还把我国的
老子、
孔子也包括在内)。
佛陀的神秘体验给予他以终极涅槃的幻景。
耶稣的神秘经验使他自认为与上帝一体。世界各大
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上不断出现各种以追求神人合一的
宗教经验为目的的神秘主义教派。
佛教小乘、大乘两派都把“禅定”作为重要的修行方式。禅定的
宗教功能即在于通过特定的
宗教程序,内省静思,净化思想,对治烦恼,由痴而智、祛污到净,使修行者产生出一些神秘的心绪宁静、身心安适、愉悦、喜乐、爱恋等
宗教感受,出现某些特定的
宗教经验。(如见到佛的幻象等)。甚至还可“断生死,得神足”,获得
出神入化、随心自由的极大神通。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的序言中说:“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羊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恍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
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