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为“纶织”的
侗锦,即在
机架和
机具基础上,在
斜织机的
后端左右边板上另加置一个
杠杆结构,悬挂并提拉
编结有“
花本”的
竹笼,悬挂
竹笼的
杠杆比下方脚踏
提综杆更长,
后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通道
侗族妇女把这种工艺习惯称为“
竹笼翻花”,这种工艺是预先在
机头装有预先编排扎好的
竹笼,每一笼为一个单元的花纹组织,以
竹笼中
竹针翻动引导织机提经穿纱。
竹针的数量需要根据所织
纹样的
纬纱密度而定,
纬线起花,常常以
纬纱根数为翻号,以单独
纹样的一半
纬纱数目为依据,而称为“纶十三”“纶十四”,每个翻号
纹样因
纬纱数目不同而有大纶和小纶之分。带
竹笼的
经线多使用
白色纱线,
纬线则
黑色居多,正反相互
交织互变,利用
经线和
纬线不同的颜色交错,从而显现出不同的花纹。这类织物的夹色纬是在素纹
提花过程中,局部图案部位用手工挑经夹以
彩线,正面的彩色
纬线全部跨
经线覆盖于短跑线上,背面则是彩色
线头。
提花时,位于
机头的竹花笼至关重要,
侗锦纹样的呈现主要是依靠竹花笼和编花竹的引导来完成。编排在竹花笼上的编花竹条是
侗族妇女事先设计编排好的,所织图案结构需要提前用
挑花尺挑拣出来。
织锦时,只需要按照竹花笼上的编花竹依次移动,在综线的
牵引下,将花纹显现出来。
挑织的
侗锦不使用花
竹笼,完全依靠
织锦者来挑经穿纬,对织娘
技艺的熟练程度要求比较高,所有的设计图案都要熟记于心,一边
挑花要一边思考挑纱的数量,丝毫不能出错。如果挑错了数量,织出的花纹就会出错。
挑织工艺主要用于小孩背带的
织造,织出的成品
纹饰紧密,工艺精湛,让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