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成为文明世界记录语言的通行工具后,我们更加依赖文字去沟通并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在文字之外,人们亦有其他记录、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
侗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尽管1958年政府帮助
侗族创造了以拉丁字母表音的文字,但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现行的学校教育中主要学习
汉语。
侗族长期生活在湘、黔、桂三地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文化的传承大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这种形式虽便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故事的记叙,但并不能完全记载
侗族人民的多层文化认知,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不免会因记忆的有限而使内容发生变异和损失,
侗锦艺术以“纹”载意则成为这种形式的必要补充。“纹”可以说是
汉语文字的前身,
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从图画
象形开始,在文字成为主流文化的主要记录方式后,“纹”的方式依然持续发挥着作用,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世世代代的
侗族女子
浸染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她们把古来已有的花样形式与之传达出来的文化意味承袭下来,这些
纹饰符号蕴含着一个个本民族的故事。从
龙凤图案中我们了解到了
侗族先民开天辟地的历程,从
太阳纹和
蜘蛛纹中我们看到侗人对神灵的崇拜,从
植物杉树纹中我们读到了
侗族人民对生命的理解,从踩堂纹中我们领悟了
侗族人民对平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侗族女子用这样的方式书写着她们眼中的历史和心中的期盼,以娴熟的
技艺织绣出
五彩的世界,成就了一部部“无字史书”,映观着
侗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社会意识和文化发展的轨迹,她们把
织锦当做她们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正是这样成就了
侗锦这项民间艺术的勃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