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纹饰的附着部位是丰富的,有的地区一身衣裳及其
配件都是
纹饰,比如,我们很难从月亮山区的“鼓藏服”及其配饰中找出
纹饰的空白点。当然,除了这些特例外,
纹饰的附着总是有选择的。一般是
上衣的肩、领、襟、背、袖部位,裙的腰、脚部位,
配件如
腰带、
飘带、
围腰、围胸兜、
头巾、帽、
围裙、鞋和各种银饰以及衣裳之外的背儿带等。这些苗装部位和
配件是苗族妇女精工细作、寄托
情感的地方。在这些方寸之间,苗族妇女们的一针一线、一梭一筘在
经纬交织中储存了千年古老记忆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二龙抢宝、老鼠娶亲、松鹤延年等主题,已经逐渐脱离了苗族自身文化的特点,或者说已经把许多苗族文化原本没有的象征意义附着在古老的
纹饰上。
湘西一带的苗绣实际上已经成为著名
湘绣的组成部分。其
织锦、
印染等工艺则成为
湖南古老民间工艺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黔东南板块是苗族
纹饰品种最丰富的板块,大量的动植物写实、
写意图案在这一地区都可以找到,它还兼有
湘西黔东板块和川黔滇板块
纹饰的
风格。这一板块的
纹饰突出的特点是动植物大胆
写意夸张,每一幅图案
表现出多项工艺技术综合运用,即织、染、绣工艺特别是
刺绣工艺的多种技法的运用。这一板块的
纹饰十分
古朴,几乎每一幅图案都有一个相应的故事和传说。同时,这一地区的
纹饰除了平面的织、绣、染外,还有
表现在银饰上的立体的造型。川黔滇板块的
纹饰主要以
几何纹为特征,这与他们以
织花和
挑花、贴花工艺为主有关系。这一地区也运用动植物
纹饰,但多以
几何形状出现,这与他们运用的
挑花技法和
表现手段不无关系。凡从事纺织、
刺绣研究的人都知道,
纹饰造型及
风格的形成是与工艺技术有密切的联系的。当然,划分三大板块是相对的。在每一个区域内,
纹饰不是单一的,不同的
纹饰交错使用,正是苗族
纹饰的魅力所在。如在
湘西,其平绣的
折枝花卉与
织锦的
几何纹饰就是共生一隅,而且发育十分成熟。又如以动植物
写意为特点的黔东南黄平一带,其背儿带、衣背上就有
几何纹饰的大量运用,而以
几何纹饰为主的川南地区,我们依然见到大量
折枝花卉的运用。最让我们动情的是,在一幅完整的图案中,常有
写意与写实结合,织、染、绣技法同时运用,并且做到恰如其分,天衣无缝,和谐统一。不能不让我们对
创造这样文化的苗族妇女们击掌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