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型上看,
侗族织绣纹饰主要采用
中国传统的
线描式或近于
线描式的以单线作
纹样轮廓的手法,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夸张、变形,同时,借助
深浅不―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似是非是的形,使之既富于变化而又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织锦纹样受
织造工艺中经
纬纱的局限,不易创新,故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
几何纹、抽象纹,如对龙对凤纹、八芒太阳纹。其抽象
纹样以
具象为依据而又不受其束缚,常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的
纹样已抽象到一种符号的暗示,重
表现、重大形,对自然物象多作概括的
提炼,对一些不重要的枝节则视而不见,对一些能代表
动物特征的
典型抽象形则乐于
表现,并
表现得细致入微。而在
刺绣品中,多样的技法提供了广阔的
创作空间,即使是同一主题也在
侗族妇女的巧手中变化出千般面孔,如背带中的
月亮花,总是名圆而实不圆,有时是补圆,有时是一个个镶饰
锯齿纹的
圆环,又或者被演绎成拥有
月亮光华的
花朵形。不仅如此,即便是同一个人,每次制作也都是一个再创新的过程。以实地考察中的
侗族老人覃奶时清为例,老人是
广西三江同乐乡平溪屯人,本名姚婄钱,74岁,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剪花高手,四乡八寨的妇女都找她来买“
花本”(
刺绣时需先将
花本粘在绸布上,依样而绣),老人剪花时从无底稿,随手剪起,源源不断的
纹样自心中而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传说中的
龙凤神物,在她的剪下栩栩如生,不拘定法、绝无雷同,显示出民间艺术所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