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
壮锦在80年代的兴盛与90年代的衰落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对于
壮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因素。一是国家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对
壮锦发展有重要影响。
壮锦厂在80年代的兴盛,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大办县镇企业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企业作为政府的
下属单位得到了一系列的支持,如财政支持、减免赋税、加大宣传等。
壮锦厂的领导与职工的事业单位属性,为他们利用社会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即使在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加以维持。但是,90年代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将这些
壮锦厂抛向了社会,加入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
壮锦厂原先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仅消失,而且还要像其他企业一样缴纳税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壮锦厂中领导与职工并没有做出
及时的调整,仍然依靠陈旧的管理模式与机器设备进行生产,最终倒闭的命运在所难免。即使仅存的靖西民族
织锦厂与
宾阳民族
织锦厂的发展也是危机重重。二是经济社会的变迁影响
壮锦发展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经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无疑对
壮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商品的丰富程度来看,80年代的生活用品匮乏与90年代的生活用品极大丰富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生产出的各种物美价廉的
棉织品、
丝织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用品。这些产品与
壮锦相比较,不仅价格便宜,而且造型
色彩设计现代化,符合现代社会人的审美观。从
织锦艺人的谋生出路看,80年代的选择性小与90年代的多样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80年代,由于
民营企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地活跃起来,这些
壮锦艺人特别是农村妇女,常常被束缚在家乡。她们只能依靠
壮锦的
织造来维持家计,要求也仅仅是能够维持温饱。进入90年代以后,致富之路非常多,人们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些掌握
织锦技术的手工艺人的收入非常低,无法与工厂打工与做生意相提并论。一个熟练
织锦艺人的月收入也就几十元,与在工厂打工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收入相比,
天地悬殊。于是一些
织锦人为了致富抛弃了
织锦业,那些年轻女子也以进城打工为自己的最佳选择。这样,
织造壮锦在无形中竟然成了一种陈旧、落后、效率低下的行业。三是
壮锦自身的被动性阻止了它前进的步伐。面对国家经济政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改变,
壮锦行业并没有主动地去适应,而仅仅是被动地做出一些调整。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壮锦行业好像在固守传统,管理的模式、机器的设备、图案
纹饰的设计并没有与时俱进。即使为了提高效率,对于一些生产
壮锦的机器进行了改造,也带来了质量下降的弊病。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
壮锦工艺比较复杂,用料比较考究,
费工费时,成本较髙,所以,原先那种将
壮锦定位于生活日用品的生产模式必将被将
壮锦定位于工艺美术品、高贵礼品的生产模式所取代。那么,
壮锦纹饰的实用功能无疑要被审美功能所取代。手工艺人与企业现在是将原来用于生活用品的
壮锦纹饰直接迁移过来作为高档礼品的
纹饰,并没有根据用途的改变加大对
壮锦纹饰审美功能的幵发,对艺术设计的
创造。这无疑阻碍了
壮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