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苗族先民广泛分布在荆楚地区,因此,关注春秋战国时期
荆州或
楚国的纺织技术史是本节关注的重点。《
管子•小匡》记载楚“贡丝于周室”,说明早在西周时
楚国的
蚕丝便被列为周王朝奉献的贡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的
蚕丝产量和质量均跃居列国之冠,“并通过
中原,远销到今
西伯利亚一带”。《禹贡》一书记载当时“
九州”中,除生产麻、葛等纺织品外,
丝织品生产已遍及兖、青、徐、扬、荆、豫等州。这时期,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地
荆州(今
湖北、
湖南、
重庆和
贵州的
遵义、思南、铜仁、思州、石阡及
广西北部)产玄、缡、玑组,即一种青黑色和
深红色、穿绣
珠子的
丝带。近几十年来先后在湘、鄂、豫等省楚墓、汉墓中出土的纺
织物,其
织造工艺之精、品种之多,不仅远远超出
传世的
先秦两汉文献的记载,而且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仅据粗略统计,即有绢、罗、纱、锦、组、绦、绣、
丝绵、麻等丝、麻
织物,足见荆楚地区
纺织业的发达和水准的高超。在这样的一个纺织技术发达和纺织水准高超的环境氛围内居住的苗族先民,都在参与
创造这样的辉煌。通过今天的苗族纺织工艺与楚墓出土的实物工艺的比较研究,它们之间具有同质文化的承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