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丝织中心的技术发展,从一开始就不封闭,而是处于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战争的掠夺、方国的进贡、
诸侯的联姻等,都使这种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春秋战国时期,
丝织品开始进入民间,《
诗经》中说的“抱布贸丝”(《
卫风•氓》)的情景开始成为常态。西汉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将
中国的
丝织品和丝织技术带入西方,数百年后西域的纬锦技术和异域
纹饰又回到流
中国。西晋以后,北方连年战乱,随着人口的大批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织锦业得到加强。此后,大批蜀地
织锦工匠引入
南京、
苏州等地,使
江浙一带很快成为全国性的
织锦中心。同时,这一地区的高端技术又辐射到全国,形成
织锦业全面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