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将民间美术造型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力来加以解释,其实“这些
风格往往都是由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手工工艺所锻炼出来的敏锐的视察力和手的熟练技巧所
创造的”。从江侗族的
刺绣均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在从江妇女的一生中,
刺绣品伴随着她们最重要的时刻:恋爱、结婚、生育、死亡等。
女孩子从小要接受的教育就是
刺绣,这是社会衡量一个女子巧与拙,贤惠与否的标准之一。从江侗族的
女孩子自小耳濡目染,跟随长辈学艺,继承着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一套造型程序和
刺绣方法。大部分人仍旧承袭前人的“样子”进行复制模仿,也有少数人不满足于只是单纯的模仿和继承,她们能够运用所熟悉的造型手段和题材进行拓展、改良、变形等等,
创造出从共性中
表现出个性的作品。比如从江
刺绣里应用得最广泛的龙
纹样在造型上显得十分稚拙。在我们想象中龙
纹样应该是复杂的
龙头,繁琐的
躯干,张牙舞爪的
四肢,比如旧时
皇帝龙袍上的龙
纹样,
刺绣起来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而从江侗族的龙则是用粗粗单单的
白线做骨骼,简单而随意的
曲线做身躯,绣出的
龙头常常被
刺绣妇女意境化和简单化,感觉从江妇女在
刺绣时仿佛是随心所欲的做着自己心里想的任何图案,并不在意具体的形状逼真与否,合理与否,随意而又透溢一股老辣劲。在形和神上,以
传神为主;在朴实和华丽上,以朴实为主。画外有意,形外有动,动中有“灵”,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精神。其实这是从江妇女一种心无挂念的无拘无束的
表现,不被复杂琐碎的东西阻挡自己的想象。当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就不能自由地发挥,艺术
创作必然会受到阻碍。在从江侗族
刺绣纹样中,稚拙与成熟一并都
表现得很鲜明,但稚拙是
表现,成熟是内在。她们的艺术追求是从高到低、由外到内的衍变和飞跃,是渐悟到顿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