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服装有两种基本
款式:一为
上衣下裳,一为衣裳连体。西周以前,主要是
上衣下裳,把服装做成两截,穿在上身的一截,称为“衣”,穿在下身的一截,称为“裳”。春秋
战国之际,又出现了“
深衣”——把上下服装合并成一件,连成一体,即衣裳连体。
上衣下裳制服装的
上衣为
对襟,襟线在人体的正面的中心线位置,
前襟左、右两片对称,长度衽长到膝下。衣没有
纽扣,为了不使衣服散开,在腰间
系带,叫做
腰带,用以扎紧
前襟;有的左、右
前襟相交叠压,使
领口成为三角形的
交领。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就是这种
服式:衣为
对襟、
交领,腰有束带。“裳”字也写作“常”,《说文·巾部》:“常,下军也。”“辜”即“裙”的古体字。“裳”有两种禽义,广义的指一切下体之衣;狭义的“裳”,则指一种
围裙状的服装,分为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一般前片用三幅,后片用一幅。以后把两片连成一体,就变成了裙。古代的
上衣下裳制服装,不限于妇女,男子也同样穿着。
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服装改革,主要就是废弃这种
上衣下裳制服装。不过,这种
上衣下裳制
服式仍在社会上流传穿用。直到宋代,
官服中的
冕服和朝服,都是
上衣下裳制服装。当时,在一般的士大夫中,也穿着这种
上衣下裳制服装,俗称为
便服或“野服”,意为山野之人的服饰。我们在宋、明时期的绘画和考古出土的陶俑上,都可以见到这种
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