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献也可知,这些濮人就是商末参加伐纣战争后向周王朝进贡
朱砂的武陵山区土著居民,以后
史记上又称其为僚人、仡佬人。濮人最早称为“卜(濮)人”。《逸
周书·王会解》有“成周之会……卜人以
丹砂”,晋孔晁注:“卜人,西南之蛮;
丹砂所出。”濮人分布较广,内涵也十分复杂,庸、蜀、羌、卢、彭、巴、苴、罗等都是广义上的濮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賨与濮的关系就非同一般。杨雄《蜀都赋》称:“东有巴賨,绵洹百濮”。王鸣盛《尚书后案》说:“
湖南辰州实古濮地”。在西周中期濮又称为“”,而被世人称为“板楯蛮”的“賨人”也自称孳”(音[bì zī),即周代初记昭王时事的《宗周钟》
铭文“南国孳”。因“、服、愎、复”在上古音均为德部,并母,“孳”就是“服孳”,随着汉字的进化演变,“孳”写成了“服孳”,这个“服孳”就是
土家族先民的古语自称,而“服”与“被”,今音相差较远,可在上
古时两字的
读音相同。20世纪50年代以后,今人用同音的汉字写成“毕兹”,已成惯例。据研究巴蜀史的邓少琴先生在《巴蜀史迹探索•巴史再探》中指出:“按此《宗周钟》记昭王时事……所论之‘服孳’应即
今日土家之自称‘比兹卡’也”。服,古音通“比”。从
民俗语言的角度而言,湘西北土家语保持比较完整,有相当一部分古词汇。聚居于龙山、永顺、保靖三县交界一带的田姓家族自己认为,其
祖先是“打虎匠”,称为“服兹卡”,后来才称为“毕兹卡”。而当地信奉的“梯玛”(即土老司)在
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也有“服兹妥”一节,“妥”是土家语,即“还”的意思,“服兹妥”就是毕兹卡“还愿”。可见古代的濮人和賨人的“”及“服孳”就是今天的“毕兹卡”(即
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