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鸦片战争至
民国时期,以往促使
佛山木版年画产销两旺的上述三个主要有利因素,逐渐全面丧失。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我国门户向各国开放。“
咸丰庚申(1860年)以后,各国纷请立约,
洋货充斥我国,商务愈不可问。而
佛山先承其弊。从前通津利步各街近海(
佛山人将开阔的河称作海),行店多至二百余家,铺尾通海二三十丈不等,今皆闭歇。”
佛山镇内设立多处
洋行,随着海外相对廉价易得的洋纸、洋颜料的涌入,全国不少地区选择使用洋纸、洋颜料生产加工
木版年画,
佛山失去了价格优势,丧失了
华北、东北及海外市场;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三铁路”建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以往西、北、东江经
佛山输往
广州和外省的货物,不再需要经过
佛山。加之
佛山河道淤浅变窄,致使水路交通不再成为优势,西、北、东江流域及
长江流域的市场逐渐丧失;陆路交通日益困难,运费高企,云贵地区改由
香港经海路转运,交通反而比较方便,
佛山又丧失了云贵市场。
香港、
澳门原材料比
佛山便宜,交通比
佛山便捷,借此顺势而上,夺去了
佛山不少海外市场,
佛山也有不少
木版年画艺人转移到港澳继续从事年画行业。
民国以后,随着大部分国内外市场的丧失,
佛山也由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木版年画产区逐渐缩小为华南地区的
木版年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