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墓位于石屏县宝秀小镇至亚房子中段。1974年当地农民开荒种地时,在地下1.6米深处的黄土层中发现火葬墓群,经考古工作者调查,并结合出土的陶
瓷器鉴定,确定小亭子地段为
大理国时期的火葬墓群。该地火葬罐器型较小,造型端丽雅致,其中还有绘以
牡丹纹饰的
彩陶罐和小口鼓腹的带盖
圆形铜罐。出土的火葬罐中,
梵文罐1件,
口径7.2厘米,底径8.8厘米,高18.8厘米,胎壁
灰黑色,无釉,罐身贴塑仰莲瓣10个,上下腹有
朱砂书写的两圈
梵文,共36个字。随葬品有铜
手镯、贝币、
绿松石等。绿釉干支罐1件,
口径13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3.5厘米,通高26.5厘米,罐体束口收足,罐身外
壁挂绿釉,釉色不匀,有淋釉象,罐外壁上腹部有5个浮雕状人物,下腹堆贴十二地支图案。罐内随葬贝币、铜片,皆书
朱色梵文。铜罐1件,
口径15.3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13.5厘米,通高21.5厘米。质地为
青铜,造型圆浑。小口鼓腹,罐口与罐盖有铜扣相连接,罐盖上铸有彝族八卦图,罐身铸凸形仰莲瓣,盖子与盖口处用铜铆钉夹紧。此罐是
佛教文化与乌蛮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
典型的实物
史料。据汪宁生先生考证说:“在
云南已发现的火葬罐中,有一种是铜制的,小口鼓腹,其上有盖,也许就是沿袭南诏火葬用的铜瓶。”而石屏出土的“小口鼓腹,其上有盖”的
铜质火葬罐,就是这种从南诏铜瓶演变而来的器物。这种铜罐的造型,正是
大理国早期沿袭南诏“铜瓶”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