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
蜡染通常用
植物染料是
蓝靛,其他的
植物染料和
朱砂用于涂染或笔绘。
植物染料
蓝靛颜色稳定,不易褪色,保护皮肤,是理想的药物染料,缺点是上色速度慢,只能在摄氏5-35°C之间的温度进行
浸染。
蓝靛是称为
蓼蓝的
植物做成的。
蓼蓝的栽培、取靛、
浸染过程,在不同的地方,方法不同。在黔东南地区一般是
农历三月谷雨前后,从地窖里取出
蓼蓝杆
移栽于土,当年的
农历十月霜降之前割叶取靛,取靛时将叶放于木桶或靛塘里用水浸泡5-7天,观察靛叶,靛叶开始变软和
深蓝色的
蓝草色素完全浸出,就捞出靛渣,然后把当年新烧的
石灰适量泡人桶中,并用
木棒均匀
搅拌靛水,在
搅拌的过程中,
蓝草汁与
石灰综合起化学作用后就凝结沉淀于桶底。并且,为防止油盐之类或不干净的东西进入桶中,需要用
木板将桶口盖好。
次日,将桶底沉淀物上面的水舀出,就得到了染布的染料——
蓝靛。之后,将靛杆埋入地里,轻盖一层薄土,上面搭草棚防冷冻,备
明年春天移栽。在制作
蓝靛的过程中,
石灰用量的多少是决定
蓝靛质量好坏的关键。
石灰放得过多或过少,都会使
蓝靛染布的质量受到影响,使染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染水是用
蓝靛、土碱、白酒按适当的比例配置兑水调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