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蟾蜍身上有毒腺,有很强的自卫能力和攻击力量。古越人居住的地方多
蜈蚣毒虫,
岭南尤甚。刘恂《岭表录异》引《南越志》:
岭南蜈蚣“长数丈,能吞牛。俚人或遇之则鸣鼓燃火炬以驱之”。能吞牛之类的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不过却反映了俚人对
蜈蚣的恐惧心理。
岭南地区的
蜈蚣很凶恶,使人害怕。宋人蔡絛被流放在
广西博白,亲自见到:“峤岭多
蜈蚣,动长二三尺,螫人求死不得。”
蜈蚣威胁着人畜的安全,是一种极难对付的
毒虫,可是
蟾蜍却能治服
蜈蚣。这可以说以毒攻毒。正是因为这一点,古人便以
蟾蜍作药用。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有载:“
蟾蜍之地精也,上应月魄而性灵异……专攻毒,拔毒耳,是物乃攻坚结,破痈岩,治恶疮之要药也。”《
本草经疏》也说:
蟾蜍“辛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症祛矣。”这是确切的。现在药物部门用
蟾蜍皮制成的“天蟾地支丸”,用蟾酥、干蟾头等制成的“天蟾托毒镇痛膏”,医治癌症有很好的疗效。
蟾蜍本身就有一种特异功能以及
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