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2002年我们又以《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与调查表》为基础,制订了《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民间
美术”的普查提纲、调查表格和普查范例。将被普查的文化、艺术形式置放于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大视野中,以确定民间艺术更加符合历史原貌的身份。在《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度东昌府卷》的普查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普查提纲和普查范例的要求,以专业性、
学术性的标准指导着具体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讲,我们没有将民间年画视为一种单纯的艺术样式和艺术
创作,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待。民间年画是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来自民众精神性的文化需求催发了民间年画的生产,它成为年画艺人的经济生产方式,也成为农耕时代民众的传统文化消费方式。因此,要想深入研究民间年画,其附着于艺术样式的题材、体裁、造型、
色彩乃至
技艺传承等艺术因素,均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民间生活以及民间年画作为一种经济生产形式的状态,那么,对民间年画的普查也就离不开对当地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历史、社会、经济等
人文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只有在全面了解当地历史社会生活总体状况的前提下,对民间年画生产、
创作、发展、销售、使用的解读才是贴近历史原貌的。根据这样的宗旨,我们将
山东平度、东昌府年画的普查工作确定为三个步骤:案头准备;田野调查;分析研究。同时,组织了14人的专业
学术团队,共同开展普查工作。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研究生8人,涉及艺术学、民艺学、设计学、影视制作、
摄影等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2003年3月起,我们开始了案头准备工作。它包括文献阅读、走访专家和查找年画资料。我们着重翻查了与平度、东昌府年画相关联的
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等地区的年画资料。在此基础上,走访了谢昌一、孙长林、山曼等
山东地区年画研究专家及
民俗研究专家,他们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专业性的帮助。同时,我们重点联系了
山东省
美术馆、
山东东方
中国民艺博物馆、
山东工艺
美术学院孙长林艺术馆等
山东民间年画的馆藏机构,对相关的年画馆藏进行了统计、拍摄与记录,共查找到336张
山东平度、东昌府年画。这些年画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它们支撑起了《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度东昌府卷》的年画代表作主体。2004年3月起,我们陆续开展了田野调查工作。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年画产地的历史渊源、自然地理资源、村落面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生产模式、
手工业状况、收入状况等社会资源调查以及年画源流、演变、题材、体裁、造型、
色彩、材料、工具、工序、
民俗使用、经营消费、艺人传略、师承谱系、
技艺传统、
技艺成果、用工状况、行业信仰、行业组织形式、行业制约、工艺口诀等艺术资源调查。截止到2006年5月田野调查工作结束,我们共走访了平度宗家庄108户人家,以及聊城地区包括东昌府、阳谷、冠县、临清、东阿、莘县、高唐、茬平8个县区在内的17个村庄、334户人家。其中,为了全面掌握信息,2005年12月到2006年5月,我们根据现实条件,又对平度宗家庄及东阿迟庄开展了较为完整的村落普查。在宗家庄获得的口述资料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宗家庄年画传承谱系。2006年7月至2007年2月,是对田野调查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研究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将所有调查得来的口述录音资料全部转为原生态的文字记录,约16
万字。对动态及静态
影像进行了全面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上补充、分析,形成两个年画产地的总体状况。最后,完成《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度东昌府卷》的编撰成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