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年画生产的不集中性主要是受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外力影响。同时,东昌府年画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刻印分家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全国其他年画产地并不多见。刻印分家的独特生产方式与聊城本地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聊城
木版刻书业历史悠久,刻书业的兴盛造就了一批
刻工能手,为年画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画店本身不需长期雇佣刻版工,需要刻版时请来刻版
师傅,按刻版数量的多少及难易程度支付工钱。刻版工主要集中于现堂邑地区。阳谷张秋镇米市街规模较大的年画店,每年
春天都要从堂邑西三奶奶庙等地雇佣刻版工,一次即请十余人。印工则在开印前临时雇佣,以周边村庄的村民为主。清孝街年画店印工多雇自张秋镇,
刻工也雇自堂邑骆驼山一带,主要集中在堂邑西部的西三奶奶庙、许堤口(现均属冠县辖地)等村。刻版业对手艺要求比较高,需拜师学艺,且学习
周期比较长,年画版一经刻成可连续使用多年,故画店基本无人学习刻版。相对而言,
印制技艺流传较广,而刻版手艺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从后期的发展状况来看,刻印分家的特点给东昌府年画的发展造成极大限制。一方面,刻印分家的独特生产方式限制了画店规模的扩展。画店作坊,本身没有
刻工,若想刻制一套新版,必须从刻书业雇人,画店若要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备有相当数量的画版,而雇人刻版则需花费大量资金,由此大画店的扩展规模受限。如想开设新画店,也需配备一定数量的画版,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是一般小户所无力承担的,这也是
解放后东昌府年画不能像杨家埠年画那样得以迅速恢复发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刻印分家的独特生产方式不利于年画样式的推陈出新,使东昌府年画样式缺乏创新、缺乏求新求变的自主性。刻印分家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画店运行成本,受成本影响,年画店画版不会轻易重刻,一块画版往往能用则用,实在不能用再请
刻工新刻。
刻工一般按画店所提供
画稿刻版,基本不太可能去
创作新的年画样式。其他年画产地往往有能刻会印的聪慧之人,根据时代潮流、百姓欣赏取向,不断
创作一些喜闻乐见的年画样式,为本地年画注入新的活力。东昌府年画则基本延续老版样式,几乎不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