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先民漂洋过海究竟发生在什么朝代呢?我们以为发生在晋代的可能性较大。首先,漂洋过海的原因与晋代的社会状况相吻合。综合
瑶族民间传说故事和
古籍,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的原因有三:一是马鹿反乱;二是
阴阳反乱;三是天灾,即大旱三年和百疫并兴。第一,马鹿反乱,是一种比喻,实指“穷兵験武”。据史载:
晋惠帝时,惠贾
皇后掌权,专横霸道,从而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经过此次浩劫,当时“天下慌乱,百姓饿死”,并导致西北各民族进逼
中原,怀帝被俘身亡,愍帝自杀的“永嘉之乱”。传说红苗大反,君吃君,民吃民,人间世界乱纷纷。清同治《崇阳县志》载:“相传巨寇称
红花太子,疑即晋太安中草寇张昌之党。按史……其众皆与绛科头,攒之以毛……绛头攒毛,故曰
红花也。”据史载,张昌起义,曾攻下荆、江、余、扬、豫五州。“用兵不息,百疫并兴”。“穷兵黩武,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九穷。”故造成
中原民族大量南迁的局面。
瑶族先民正居处在沔水和沮、漳河流域,必然受到战乱之苦,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被迫南迁,故有漂洋过海之举。第二,
阴阳反乱是指
阴阳不合,天崩地裂,用现代语言表述则为地震。
阴阳是古代人们解释天地万物的两个
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
阴阳构成,或皆分
阴阳。《
易经·疏》云:“天下万物,皆由
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漂洋过海所说的
阴阳反乱,很可能是指天地之变,即地震。据《晋书》载:从晋武帝泰始
五年(269年)至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发生地震36次。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至怀帝三年(309年),发生山崩地陷裂18起。这些自然灾害使民弃农,农业歉收,民被逼南迁。第三,“天大旱三年”。《评皇券牒》载:“寅卯二年,天大旱七岁,官仓无粮,深圹无鱼,蕉木生火烟,瑶人吃尽万物,无得投靠。十二姓瑶人
姊妹商量,要出家园。”又说:“一年,天日出火,大旱,
树木焦枯,河里无鱼,人无粮吃,虫无叶啃,瑶人退下高山,出去行游。”这正是晋代历史的真实写照。据《晋书》载:晋武帝泰始
七年至十年连续四年天旱,
咸宁二年
五月旱;
太康元年至六年连续六年旱;怀帝永嘉三年
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由于连续不断的干旱,百疫并兴,致使全晋内“饥荒,人相食,百官流亡皆十八九”。百官都往南逃亡,何况
瑶族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