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花’——另一种原来没有‘
花本’,首次立‘花婆奶’神位,称为‘安花’或‘剪花’。安花是在小孩对岁前后择吉曰作为红喜事来操办的。外家砍来两根金竹,送五色糯米饭、
公鸡、红鸡蛋、小孩的
衣帽鞋袜等。请一班师公开坛‘唱花’,做‘花筒’,扎‘
花枝’,拱‘花门’,架‘花桥’。备妥后,师公带两个老年妇女去社王处‘领花’。老年妇女用一条七尺二寸长染成半红半白的布把‘花’抬接回来。一路上一边撒米花、银钱,一边呼唤着:‘子呀孙呀回家来罗!’‘
红花呀白花呀开在我家罗……’师公一路走一路唱《接花王歌》:‘花呀花,花从上下来,/我家有钱米,请你来呀花。/花呀花,长在苦瓜棚,/朵朵笑眯眯,这问有广家。/花呀花,长在丝瓜棚,/我不要
红花(
女孩),要白花(男孩)间家。/花呀花,长在桐树上,/人仔要娘领,我仔自进家……’接花归来的路线,必须经过韦先架好的‘花桥’。
花枝是在桥的两边沿扎上长条的
花枝。桥是架在有水沟之处,用石条架成,原有木桥的可换成石桥,原是石桥的用石条加宽。架花桥必须稳固,象征
子孙福禄寿久长。回到花桥上,得停下来
祭祀,师公唱《接花过桥歌》,讲一番大吉大利的话。接花问到家门口不能停留,直接送进堂屋,把
花枝放在正堂桌子或师公坛上。待师公祭祖和唱《花上蔸歌》以后,将
花枝插进花筒,用一块红布盖上,再将花筒钉在媳妇住的房间墙壁上。同时,外婆也给小孩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喂吃一点师公作过‘法’的‘魂饭’和‘魂肉’。这样,花婆奶就‘落户’‘保花’了。口后每逢节日或孩子生日,都给花婆奶
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