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鲁锦的
染色物多为
植物颜料,如
茜草、
靛青、
槐米、杏根、
石榴皮、花生米、
红花、坑泥、锅灰、高粱壳、
核桃皮等,也常会用到
淤泥、锅灰、胶泥等。
乾隆朝修订的《曹州府志》就有“
茜草靛青可以为染,田间多种之”的记载。此外,要用
明矾、黑矾(染
黑色时)、酒、盐、
石灰等
固色。如用
石榴皮染
黑色时,要把
石榴皮和黑矾混合泡成略带黄灰的
黑色浆液;而用
靛蓝染色时,也要把
靛蓝和灰碱混合浸泡。但是由于
植物染料和这些催化剂的质量很不稳定,再加上四季气温的变化,
染色的效果并不总是十分理想。即使
染坊的染师对此也十分无奈,常常抱怨:“土靛是很难用的东西,换靛换碱如换手”。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则更难操作了。况且这些染料的
着色程度很差,
色彩淡,易褪色。所以上世纪初
山东各地便开始引进化学染料。在其冲击下,1915年时省内的种蓝业已经衰落。20世纪50牟代的鲁西南农村集市上都有卖颜料的小摊。摊上摆放着一个个铁皮颜料盒。有洋黑、洋红、泡蓝、品红、品绿、纸黄等各种
色彩。农村妇女织布染纱需要时就到集市上去卖。摊主用草纸包好,交与买主带回。若一次使用不了,下次赶会时候还可以退回。经常也有走街串巷的货郎捎带去村中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