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腰
刺绣在服饰上
表现的功能首先是实用性。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和部分研究表明,彝族花腰服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彩色布条拼镶或
几何图形
挑花图案到贴绣的过程。如领褂是彝族花腰妇女服饰中罩在
长衫外的
坎肩,主要由
领口、
坎肩开襟、
坎肩大边、
坎肩后片心这四个部分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
坎肩领口上仅镶着一条象征
太阳光芒的齿形布
镶边,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段时期,在外增加了一条“
锁边”的花口,而现今的
坎肩领口一般是两条花口,一条
太阳光芒齿布
镶边,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花口。
坎肩大边是镶在
坎肩肩部到腰际的长条贴绣,其长度为对折后从肩到腰际的长度。早期的
坎肩大边由四条颜色不同的约2厘米宽的布条
镶拼而成。到了80年代初,这四条
镶拼的布条变成了中间一条贴绣的大边,外边一条花口,内侧两条花口的组合。而从2006年开始,有的姑娘的
坎肩大边又增加了一条,变成两条大边和四条花口,即一件
坎肩袖口就有4条大边贴绣和8条花口,使原先和开襟处贴绣部分的空隙减少,整件
坎肩看起来更加花哨。早期的
坎肩后片心贴绣由
几何图形
挑花或彩色布条
镶拼而成,其长度约22-28厘米,特点都是三块大的
几何图案或三条大的布条之间用两条小的图案或布条分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
坎肩后片心都是由三条贴绣用两条花口分开,再用两条横的、两条竖的花口围起来,拼成一块
长方形缝在
坎肩后片中间。彝族花腰服饰中的图案造型和装饰部位,都是以实用为目的。
针法、
色彩和
布料也要服从于用途的需要。彝族花腰最初在服饰中加上一层布条或
挑花图案,究其缘由主要是在劳动过程中服装容易受到磨损,而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其耐磨度。另外,从
刺绣针法形式演变来推测,早期
刺绣重在实用。早期
针法主要以
挑花技法为主,因为
挑花不仅美观而且实用。
挑花行针浮线短,不挂丝,可增加服饰耐磨度,不因身着
挑花衣袂而影响劳作、生活。其次,彝族花腰
刺绣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美化。彝族花腰自称尼(聂)苏,而他称“花腰”则来源于彝族花腰妇女全身处处皆彩,无处不花。她们所穿戴的服饰由
色彩斑斓绚丽的
刺绣图案组成,将她们打扮得
彩绣辉煌,达到了一种“近看是个人,远看是丛花”的艺术效果,从而不仅美化了穿者本人,也美化了环境。而她们是通过
刺绣特有的艺术语言——
针法,和其独特的
色彩语言营造出这份独特的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