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挑花又名架子花、
十字挑花,曾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大量使用,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
挑花,”足见它存在的普遍性。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梅南部是广袤的冲积平原,有着悠久的
棉花种植历史,为黄梅
挑花的形成提供了坚厚的物质基础。《黄梅县志》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
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
墓葬中,出土了一幅有
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
方巾,成为书写黄梅
挑花历史的直接见证。黄梅
挑花以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为
底料,参照经纬纱线,在它上面用色线起挑构成不同的图案。劳动妇女们自纺、自织、自染、自挑,做成
头巾、服饰
花边、门帘、帐沿、床围等一系列饰品,装点自己的生活。最初,人们将
挑花用为衣服缝缝补补,经过
世代相传逐渐积淀为一门独特的民间
技艺。其寓意深远的图案构思、变化无穷的图案组合、精巧匀称的画面布局、明快绚丽的
色泽配置彰显着浓郁地域特色。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曾经说“
挑花有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仿佛是读富于幻象的楚辞”,这已然成为黄梅
挑花艺术特色最真实的写照。1959年,黄梅
挑花曾入选布置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赏。现如今,黄梅
挑花与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去甚远,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