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位于
湖北省东部,南与
江西九江为邻,东与
安徽安庆交界,吴楚文化在此交融,文化积淀深厚,是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和黄梅
挑花的诞生地,是有名的艺术之乡。2006年5月黄梅戏和黄梅
挑花双双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
中华民族的骄傲。自宋、元以来,黄梅县乡下一带就有
挑花的习惯,明末清初更遍及全县。黄梅地区盛产棉花,手工
纺织业发达,生产了许多土布,给爱好
挑花的村姑农妇提供了大量原材料。1958年在黄梅出土的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26年)的古墓中,女墓主人头上就搭了一方“富寿双全”图案的
挑花方巾,其
技艺已趋完善,由此可以推算黄梅
挑花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此类图案至今还在当地流行。凡是用布做的生活用品如
手帕、
头巾、衣服、鞋帽、
窗帘、帐帘、台布、
枕套、
围裙等,都以
挑花来装饰。黄梅有
农历三月三赶庙会的习俗,届时当地的姑娘妇女戴上最美的
挑花头巾,披着最美的
挑花披巾,揣着最美的
挑花手巾,汇聚到附近集镇蔡山。说是赶会,倒不如说是一场相互观摩
挑花作品、争奇斗艳的比赛。在黄梅,能挑得一手好花是姑娘聪明伶俐的象征,处处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倾心;而不会
挑花的,则被人叫做“整巴掌”(笨女孩),会被人瞧不起。黄梅姑娘定亲,要挑选几件亲手
挑绣的
巾帕作为定情物送给情郎,结婚时要
挑绣男女两双鞋统在一起,由此得出"同偕到老"的寓意;婚后的新媳妇还要为未出世的小宝贝
挑绣各种
衣帽用品;孩子降生,举行“洗三朝”仪式时,由娘家人给孩子送“祝弥”,把为小宝宝制作的各类
挑绣用品用红绳串成各种吉祥图案,从箩筐上摆到扁担头,挑在肩上,礼品队伍浩浩荡荡,向人们展示
挑绣功夫。黄梅
挑花就是以这样一种必要的社会角色根植在当地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女性能力的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