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姑娘的成长,出嫁的日子
快要来到了,姑娘备齐了
织锦嫁妆后,还要给自己织几条包袱带。包袱带宽约8—10厘米,长约3米,有
平纹、
提花、砍花、包花之分,两头有长长的
缨穗。其图案有“长流水”“
枣花”“合斗”“九顶梅”“
十二生肖”等。包袱带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新媳妇回
娘家时用来捆扎包袱;另一个作用是冬天怀抱孩子时用它把母子束在一起。
从前,妇女冬天都穿抿裆
棉裤,
大襟棉祅,为了既不耽误看孩子,也不耽误拾掇家务,她们通常把孩子的双脚扎进
棉裤腰,解开棉祅把孩子围到怀里,外面用包袱带子从背后绕一个十字花在前胸牢牢系住。这样孩子不受冻,大人也方便干活,可以称得上是本地妇女的一大发明。也正因为它有这样实际的用处,包袱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艺品。出嫁那天,包袱带与
织锦一起被放在拉嫁妆的大车上,从姑娘
娘家到婆家,一路展示
新娘的
才艺,也一路接受众人的评判。等到了婆家,围观的妇女走上前来逐件翻看,评价每一块
织锦的图案、
色彩和
织工,大家众说纷纭、各杼己见,往往在对
织锦的评论中就对
新娘的人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
新娘的
织锦能得到一致称赞,那她一定会是让人多年都不忘的巧媳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某某庄的某某媳妇”就成了心灵手巧的代名词,通常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和数落自己的儿媳妇时,被当母亲或当婆婆的提起。当地正是以
织锦的花色和数量来衡量姑娘的品德与手艺的。每逢吉日,那挂红戴绿的
轿子上,那昂头奔进的马车上,那嘟嘟作响的拖拉机上,那载货的小汽车上,满载着几十床五彩缤纷的
织锦被褥和各种各样的服饰用品随着
新娘出行。从
娘家到婆家,—路走,一路“展”,由乡亲们来评价。这缤纷的
彩锦,这热闹的“品评会”,构成了鲁西南平原上特有的
风情画。正因为鲁西南一带流行这样的风俗,所以当地女人几乎没有不会纺线
织锦的,一辆纺车,一台
织机,也就成为她们终生不能离开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