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康熙年间迁入
黑龙江地区的满族主要是以驻防八旗为主,那么
乾隆年间迁入
黑龙江地区的满族则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康熙朝以后,随着
清朝统治的巩固及战争的减少,满族八旗
子弟的生活也日益腐朽。特别是京畿地区的满族,“生齿日繁,生计拮据”,谋生无术,坐食俸饷,生活日益贫困。雍正、
乾隆时期,京畿地区
满洲旗人的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其他措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
清朝政府便采取了“移民就垦”的政策,即将京畿地区的贫困
满洲旗人迁移到东北地区垦荒生产,改善生活。于是便有大批的“京旗”满族移居
黑龙江地区。
乾隆六年(1741年)
清朝政府派
大学士查朗阿勘察东北地区,确定向阿勒楚喀(
阿城)、拉林等地移居京畿贫困满族。
乾隆皇帝对此非常满意,认为“于拉林开垦地亩,建造房屋,挑取八旗
满洲前往屯种,此欲我
满洲世仆,仍归故土,生计充裕之至意”。
乾隆七年(1742年),为了迎接“京旗”满族的到来,
清朝政府先“派
吉林乌拉兵八百,阿勒楚喀兵二百,驿站夫五百”,共计1500名,购入耕牛1600头,令其开垦。初年开垦田地1300顷,等到京旗移驻此地,即拨给开垦地及耕牛。京旗编入阿勒楚喀驻防八旗。经过充分准备,
乾隆九年(1744年),第一批京旗满族750人迁移拉林,这是清代京旗满族迁入
黑龙江屯垦居住的开始。第二年,又有京旗满族250人迁入拉林屯垦。此外,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清朝政府又陆续迁移2000户京旗满族到拉林,按
乾隆九年例,使之屯田,“每户给地三顷,外有闲荒听其招民垦,其不谙力作者,准其契买
奴仆代耕”。据
乾隆二十一年
七月吉林将军额勒登等奏报有“移驻拉林、阿勒楚喀之三千户
满洲”的记载来看,
乾隆年间的京旗屯垦,迁入到阿勒楚喀、拉林等地的京旗满族先后有3000户,加之由
吉林等地先期迁入的满族人,则这一地区的满族约有5000户,去掉逃回
北京的人数,也应有20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