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滇池、洱海地区外,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的彝族先民也比较早地进入
奴隶制阶段。据彝文
史籍《西南彝志》载,彝族的
祖先仲牟由(又作笃慕、祝明)生六子,这六子便是彝族各支系的
祖先,即所谓“六祖分支”。根据清初
贵州彝族土司水
西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时的安坤,历传85代,以此推测,仲牟由约当
战国初期人。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先民已由
氏族走向部落联盟阶段,家长
奴隶制随之出现。六祖为武、乍、糯、恒、布、默6个支系,其时部落间战争频繁不断,“布家糯奎博,洛、额、古三姓,先是打冤家,后以败为白。”冤家械斗,是
奴隶制的产物,胜者为主,败者为奴,“白”即是白彝。彝文记载还说:“六祖始有奴,糯赫的
奴隶,是施努恒家,以施族为奴。播勒施为奴,乌撒施为奴。纪俄格那家,做斋荐
祖先,用
奴婢服役,打仗奴负盾。卡洗为兵帅,益阿濮为臣,宫里兴议论,制订
奴仆规。
奴仆心不小,深谷兽居处,
奴仆不惧怕,探穴射猛虎。斋宫管祭奠,要使用
奴仆,开亲和做客,带
奴仆为荣。打仗的时候,
奴仆勇当先。做好这些事,本族有光彩。”从这段彝文记载中可以看到,六祖分支以后,早期
奴隶制便在彝族先民社会中产生。滇东北、黔西北彝族先民
奴隶制的出现,对彝族的形成和西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