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最古老最原始的
宗教崇拜,是对宇宙天穹间
日月星辰等诸种自然现象的神圣膜拜,或曰
祭天。按清《
满洲四礼集》释析:“在天者为神,在地者为祗,统言之曰
祭天。”星祭,正是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宇宙现象的崇拜、依赖与祈禳,是
祭天大祭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等北方古代民族沿袭很久的既隆重而又有影响的传统古习之一。星祭在
萨满教中所以占有突出地位,说明
萨满教宗教崇拜观念已进入
氏族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代,
萨满教的
神祗崇拜观念已由自然崇拜开始和已经向祖先崇拜观念发展。北方人类已经进入到由无定址的野蛮生产生活关系发展并确立成为有秩序地相对稳定的部落
氏族定居生产生活的时期,人类与各生产人群的地域和地缘关系与观念早已非常明确和占主导地位。只有这时,对天空间的
星辰变幻现象与其方位,才有了观察和记忆的兴趣,才可能同各自的生产生活与崇拜观念等发生了思维联系。星体再不是与人毫无关系的独立现象。而是人类依靠与向往的奇幻
使者与
助手,现在也进入
萨满教信仰的诸神系行列里来了。所以,星祭观念的产生与崇仰,要晚于血祭、火祭而出现的
宗教祭礼。同时,它随社会发展更富有生命力。可以说直至今日星祭的内容仍影响着北方民族的日常生活,崇拜者之广泛和至诚,会随着人对宇宙的探求与兴趣,更加亲切。星祭的
宗教意识也随之浓厚。人为
宗教的崇拜观念也更加发展。满族与蒙族文化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都远高于其它少数民族,吸收汉文化的程度也更多于其它民族。《
周礼•大宗伯》中所讲“以实柴祀
日月星辰”的观念几乎同汉族相同,星
祭礼仪的内容与隆重性都远远越过北方其它兄弟民族,成为封建社会中与祖先崇拜相比肩的重要
宗教内容。正如《吉林通志》所言:“
祭祀典礼,
满洲最重:一祭星,一祭祖”。《鸡林旧闻录》亦言:“
满洲祭祀,有祭星、有祭祖,或一年一大举,或数年一大举,盖所费亦多矣。”清乾隆朝《钦定
满洲祭神
祭天典礼》中记述说:“
祭祀乃遵
昔日之制,由来久矣。而
满洲各姓亦均以祭神为至重,大端亦不甚远”。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见,满族
祭祀礼仪源远流长,既祭祖先又祭宇宙
星辰,并且素以祭星祭祖并重,祭星习俗当应更要
早于祭祖礼仪。我们从大量满族诸姓萨满神谕中,可以窥见满族祭星古俗的概貌。满族
远古先民,长期从所在的北方特定地理位置观察宇宙星空,对周而复始,年年岁岁重复出现的星空格局,
日月升落,五大行星运行、恒星方位及诸星宿形状、颗数、亮度、变态等征象,
世世代代总结积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北方星象崇拜神谱,并依凭着一年间在我国北方中天夜空中递续出现的东升西移的
星辰形态,判定节令、方向、时间、寒暖、温度,风力以及同此天象相应出现的所在区域各种动植物的生态动息,决定本
氏族行止或休咎祸福。这种崇拜
星辰观念,是
萨满教远在父系时代祖先崇拜观念产生之前便已形成的
星辰观察和原始的占星方法。这是
萨满教原始的最初的星祭和
星辰崇拜的主要原因。
蒙古族很古以来就对星宿特别尊敬,崇拜“七老”(即北斗星)。拿酸马奶或其他
动物祭祀它。对
日月崇拜更甚,据记载,“鞑靼民族……崇拜
日月山河五行之属。出帐向南,对日跪拜,奠酒于地,以酹崇拜
日月山河天体之行”。
蒙古族牧民从生产角度出发,崇拜天象,希望得到天的保佑获得丰收。内
蒙古阴山地区岩画中有所反映。岩画包括我国北方
匈奴、
鲜卑、
蒙古等民族长期凿刻的,其中有日、月、星、云等形象,而且有的画面上刻的拜日或向着星星
舞蹈等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