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
吐蕃传》谓
发羌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
吐蕃”。按“发”,“蕃”双声字,古可通转。今藏人自称其族为“博特”(Bod)。古无轻唇音,凡唇之音,
古读皆为重唇。“发”,
古读为“拨”。《诗》:“鳣鲔发发”,《释文》:“发、补末反”。“一之日觱发”,《说文》作“㓖泼,故
发羌之“发”古音读“拨”,正Bod之封音声。至
吐蕃之“吐”,
藏语读teu,含有崇高之议,实即
汉语“大”字;今沪语犹读“大”如“吐”。《
唐书》所谓
吐蕃”,即“大发”(Gteat Bod)之异译也。盖此族在汉仅为诸羌中之一部落,故以“
发羌”之名闻于
中国。至唐时,已统―诸羌而建一大国,声势之盛不在唐下,唐封之称“大唐”,彼对唐亦自尊为“大发”。唐人书作
吐蕃”,亦犹汉称荤粥为“
匈奴”,魏呼柔然为“蠕蠕”之意耳。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八二一)与
吐蕃所立《会盟碑》文,称
吐蕃正作“大蕃”,可为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