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漩纹是在丹寨苗族服饰中最主要的图案,在其他地方的
蜡染图案中也常用出现,只不过在丹寨苗族服饰中是最引人注目的,在
衣领和
衣袖上都是“窝妥”纹。它独特的形式感、深邃的装饰空间和抽象的
美感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螺漩纹在
中国新石器时期的
陶器上就已出现,那是出于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模拟。这种
纹样后来在汉族的民间工艺品中少有出现,却在
贵州的民间
蜡染中较为常见,是几何形
纹样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丹寨苗族将螺漩纹称为“窝妥”,对其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说这种
纹样是
祖先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留下的濂涡印记;于是
创作的最早
纹样,为了表达对
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就照原样保留下来了;有的说是有的说是印证了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与水泡沫(涡漩)“游方”后生十二个蛋的情节;有的说是杀牛祭祖时记录
牛头上的毛漩,因为它是
祖先的象征,同时苗族有对毛漩特别重视的习俗,如“鼓藏”牛毛漩必须长在头顶正中和
四肢的外侧为吉,因此妇女们便将
牛头和鼓上的漩纹变成花样,以示纪念。更有解释说
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布依姑娘不幸患上重病,请来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都没把病治好。有一天,她的母亲上山去,采了一种叫做“皆皆豆”的嫩苔,回来煎吃以后,姑娘的病就慢慢好了。这位姑娘为了纪念这药草,就照着“皆皆豆”的外形画了下来,点在
衣袖上。其实,
漩涡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
甘肃、
青海地区的
马家窑彩陶上。对于这种
纹样的起源,
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但归根结底,正如雷圭元先生所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漩涡纹来自人们对自然中的种种具有
漩涡形物象的感受。在大自然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水流的
漩涡,可以看到旋风,可以看到蛇的盘曲,可以看到
藤蔓植物的卷曲和羊齿
植物的涡形的嫩苔,可以看到
树木的盘旋的年轮……人们从这些自然形中抽出盘旋的线条,
创造出图案,是很自然的事。自古至今,在
中国、在外国,一直被人普遍运用,不难看出,人们喜爱其流动、盘旋之姿,喜爱它的有规律、有变化的结构,喜爱它的生生不息、平凡而又神秘莫测的寓意。”苗族先民们也是如此。而且,这种
纹样后来在汉族的民间工艺品中少有出现,而在
贵州的民间
蜡染中却较为常见,更说明了苗族人民对其之喜爱。丹寨“窝妥”与其他支系涡漩纹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并非单线螺漩纹,而是双线螺漩纹。丁朝北、丁文涛两位老师认为:在传统观念里,单为阳,双为阴,原始民族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子从母出的现象十分崇拜,特别是
表现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崇母现象。苗族
衣饰上的“窝妥”纹,
表现的是女始祖,所以必须用双线螺漩纹,丝毫不能马虎。女始祖是谁?又是一个谜。
皇帝妻名母(也称
嫘祖),嫘字古代还有一音读luo(螺),也称“蜗”。这种蜗或螺,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乃是一种常被用做艺术
表现题材的
母题。所以女蜗、嫘母乃是同一名号的女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