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工艺
技艺的发展也同样是大开门庭,对其他先进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精华,有选择地兼收并重,为我所用。同时,坚守着自己民族工艺的基本底线,不为他人所同化,千百年来
土家织锦的发展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保靖县清水岗位于酉水之南,是一个以
土家族为主,与苗族杂居的区域,隔河相望就是花垣县苗族的中心聚居地。相对而言,离西水北岸的
土家族中心地区较远,因此,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濒繁,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在整个土家地区的
花带工艺都逐步消亡的大环境下,这一带的土家
花带竟然顽强地传承到现在。更难得可贵的是,这里的土家
花带工艺在保留本民族特点的基本前提下,不断地从苗族
花带的
织造中借鉴、改造和吸收,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称之为“清水样”。本来土家
花带就是在人的双膝间而
织造,虽简易方便,但这种工艺相对也有组织结构较松,宽带不易平整的不足。清水岗的土家人借鉴了苗族用“X”
木架织造的优点,采用方框
木架,且用
踏板控制
花带松紧的
织造技艺,大大提高了
花带的质量品象。但与苗族
花带相比,两者的花纹图案不同,带面的构成不同,其本质的文化差异有明显区别。正因为
土家织锦的这种开放式的包容吸收,使得
土家织锦在众多的民族
织锦中独树一帜,逐步成为
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之一。所以,
土家织锦的概念并不仅仅只是土家人使用的
织锦,也不仅仅只是土家人
织造的
织锦,它应该作为一种
土家族文化的物质形态和载体,为各民族同胞所接受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