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竹笼机分布的范围很广,南达
忻城、
宾阳,北到环江等。这里说的
宾阳竹笼机,实际源于
忻城。后来才传播到
宾阳。
忻城县归来宾市管辖。东邻兴宾区,东南临合山市,西依河池市都安县,南接南宁市上林县,北连宜州市,东北靠柳州市柳江县,西南接壤南宁市马山县。有壮、汉、瑶、仫佬、苗、回、满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约占89.98%。县城内东南面的翠屏山,形似卧龙,山麓下是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占地约38.9万平方米,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衙署,也是元末明初土司制度文化的缩影,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忻城历来是壮族的聚居地,是壮族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
宾阳竹笼机机台长约173厘米,从前端到
后端呈倒梯形。前端宽约65厘米,
后端宽约79厘米,
机架高约109厘米。
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
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编结有花本的
竹笼,
竹笼机因此得名。悬挂
竹笼的
杠杆长约150厘米,
后端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
竹笼两头用
细绳垂挂一根
竹棍来分隔两面通丝。
竹针编排在
竹笼周围,整个
竹笼就是花本。
织花时根据编花的程序顺序取下
竹针,拉起一织组提花通丝就能牵动
经线形成开口。
竹笼机上的
竹针数多可达100余根,少的也有30多根,根据
织锦图案的繁简增删。
竹笼机只用一片地综,配以踏杆,就能完成
平纹地的制织。这片地综不是长方
架子的
综框,它由
综丝与
综杆组成,每根
综丝带动一根
底经。
综杆上连
杠杆,
杠杆后端连着
踏板。
竹笼机地综形成
梭口的过程是:在卷经轴稍前的位置有一个直径约14厘米的
分经筒,使
底经和面经分开,这样便形成了第一次
梭口。踏动踏杆,因
杠杆作用提起地综,
底经跟随而起,变成面经。这样形成的第二次
梭口很小,还需要通过一个一端尖形的竹筒以加大
梭口,便于引纬。之后取出竹筒,放开踏杆,便复回原来的形态,又形成第一次
梭口。此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温平、下南、川山一带还有一种外形、原理与
宾阳竹笼机大致相同的
竹笼机。温平
竹笼机接近
宾阳竹笼机,尺寸略小。下南、川山两地的
竹笼机略有差异,机台长约160厘米。
分经筒呈三角形,
竹笼小巧,
竹针数固定在40根左右。悬挂
竹笼的
杠杆后端直接连着
踏板,这样,工作时脚不能离开踏杆。这种
竹笼机没有
梭子,在通过地纬时用一种兼有
梭子功能的
打纬刀,形状与上述环江
织锦机的
打纬刀相同。
宾阳壮族
织锦机
经线的
张力要靠腰背来调节,劳动强度很大,需要全神贯注。